踏着恩典路,勇向标杆行
——— 恩典之路50年
起:起始与开创
论到新加坡圣公会华文事工的起步,可将时光倒流至1856年的圣灵降临节。那一天,威廉·韩弗莱牧师(Rev. William Humphrey)以一篇充满圣灵恩膏的讲道,激发侨居新加坡的英国信徒向本地族群传福音,催化了圣安德烈差会(St Andrew’s Church Mission)的成立。1872年,宣教士威廉·戈麦斯牧师(Rev. William Henry Gomes)来到新加坡,接手了圣安德烈差会,进一步促进华人福音事工的发展。
在差会的推动下,位于史丹福路的圣彼得堂(现已不存在)于1875年落成,成为了孕育教区早期方言聚会的摇篮。在戈麦斯牧师的影响下,于裕廊开设华语聚会,并于1884年建立了圣约翰堂。而在圣彼得堂,于1902年开设的粤语聚会,成了圣马太堂的前身。圣彼得堂的闽南(福建)堂和榕语(福州)堂,后来于1941年落地于现在的圣三一堂;它的兴化福清音聚会,则迁至惹兰勿刹,于1952年成为真光堂。直至1932年,圣公会属下的华文堂会,均由圣安德烈差会撒种建立。
随着华人宣教事工的进展,教区在1931年成立了华文议部(Chinese Diocesan Council)接续差会的使命。教区进一步于1952年成立华人事务部,并于1961年改名为华文工作委员会。在这期间,圣安德烈座堂华语部及善牧堂分别在1954年及1960年创立,一同成为圣公会最初的六间华文堂会。1956年圣马太堂、圣三一堂、真光堂及善牧堂四个华文牧区,连同圣安德烈座堂华语部,携手创建了圣公会中学(圣中)。
随着新马两国分家,1970年4月7日,新加坡与西马分为两个教区,“新加坡教区华文部”正式成立。步入70年代,华文部的事工有了不同的风貌。圣安德烈座堂华语部在圣中内成立了布道所,于1971年开始主日崇拜。1975年,座堂的第一间儿女堂 —— 诸圣堂在圣中诞生。始于1959年,郭可模法政牧师要在荷兰村植堂的感动,圣雅各堂因而从真光堂衍生出来。圣雅各堂在1977年落成并开始了崇拜。
80年代,华文堂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,前后共成立了9间。好些英文堂会的弟兄姐妹们,致力于带领讲方言或华语的父母亲信主,纷纷在各自堂会开始方言或华语聚会。
到了90年代,罗豫敬牧师带领基督救赎堂华文部的弟兄姐妹,每主日下午到圣希达堂开始华文崇拜。诸圣堂于1994年,到巴西立新镇开展植堂事工,后与英文的四美布道所联合,在2003年于圣安德烈社区医院内,组成圣安德烈社区教会,并肩负起院牧的职责。
迈入21世纪,华文堂会进一步向北及向西扩展。位于北部基督堂中学内的兀兰基督之光堂,在善牧堂主导下,于2002年开始华语崇拜。圣安德烈座堂华语部与基督君王堂在2004年,联合开始了“圣安德烈基督中心”聚会,这是2010年成立牧区的圣安德烈城市堂华文崇拜的前身。圣安德烈座堂华语部也在西部植堂,圣公会裕廊华语教会于2006年7月9日成立。这堂会致力于将福音在西部传扬,目前正在积极筹款建堂。
随着新加坡在东北部兴建新组屋区,位于惹兰加由(Jalan Kayu)以淡米尔语为主的显现堂,目前正在重建。新堂落成后,教区计划针对东北部居民开展华文事工。此事工在2019年初开始计划,交由复活堂华文部负责,让我们为此积极祷告并齐心努力配合。
承:承接与延伸
华文部最初以一年为一届,常年的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单位。1993年起,修改为三年一届,由执行委员会带领推动事工。华文部在多位历任主席的带领下茁壮成长,先后有:刘得恩会吏长、赖文光牧师、许认真牧师、林国兴牧师、郑灵光主教、萧载平会吏长、罗豫敬主教。今年8月的教区年议会开启了新一任期的华文部,主席为余发平牧师。
华文部成立之时,章程表明其宗旨为“促进新加坡教区华文教会之各项事工,并增强联系实现合作团契。”华文部最初以“股”为单位,成立了:灵修股、文字股、青年股、布道股和妇女股,将各堂会的事工整合。灵修股举办同工灵修会,介绍属灵刊物、名著及文献等。文字股负责出版各种刊物,特别以《星马教声》为重点。此刊物至今,已出版446期。青年股每年策划“新马青年营” —— 造就了新马两地许多圣公会的牧者。1993年修改章程后,转由牧师或会友负责召集,组成各事工委员会,主导各项聚会或活动,而我们的宗旨始终如初。
转:转变与迎战
新加坡的语文政策在80年代有着重大的调整,随着华文在多数学校成为第二语文,华校正式走入历史。面对暗淡不明的前景,华文部毅然面对实际的挑战,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。在众志成城的努力下,教会的事工得以继续扩展,福音能继续传扬,我们在质与量上也有突破和增长。
乐龄事工
当人口老化的课题,成为国家重点的关注时,更是华文教会首当其冲的挑战。华文堂会年长会友的比率偏高,堂会必须投入较多资源,给予牧养和照顾。华文部的各堂会不单有相应的乐龄事工,方言的聚会或崇拜也应运而生。
堂会间相互配搭,在周间举办联合乐龄事工,曾经耳熟能详的“东福”及“喜福”乐龄聚会,便是很好的例子。近几年,有的堂会进一步走入社区,开展乐龄活动中心。
华文部每年11月举办“联合乐龄聚会”,年长信徒不但踊跃报名,更邀请未信主的亲朋戚友到场,常常座无虚席。这个聚会成了教会福音的预工,是引领年长者信主及融入教会的桥梁。华文部也与其他宗派的华文教会联合成立乐龄学院,进一步响应政府的号召,鼓励年长信徒过活跃的乐龄生活。
青少年事工
华文部的青少年事工委员会于2004年,在周贤正主教的倡议下成立。委员会由各堂会的牧者同工组成 ,致力于通过举办联合活动及共享资源,协助堂会推动青少年事工。委员会每两年举办教区青少年营,取代曾传为佳话的“新马青年营”,也定期举办青少年同工交流会、讲座和训练、赞美会、门徒聚会等活动,培养年轻人对教会的意识和归属感,激励他们委身于教会,并回应服侍的呼召。
委员会每年鼓励年轻人参与四宗华文教会理事会举办的“青年神学营”,目的在于激发青年人的思考,帮助他们认识宗派教会的特色,引发他们关注本地华文教会的处境和挑战。经过这些年的努力,不少曾参加营会或活动的青少年,如今已成为各堂会的牧者或同工。
新移民事工
面对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化的问题,新加坡采取了开放的移民政策。早在90年代,有不少堂会看见新移民的需要,伸出援手给予服侍和帮助,开始了新移民事工。事工在协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的过程中,扮演了积极的角色。
2000年以后,时任华文部主席罗豫敬会吏长的倡导下,在教区层面成立新移民事工委员会,负责整合和进一步推动新移民事工。教区更曾聘请全职同工,负起协调此工作。除了各堂会有新移民聚会,委员会在教区层面,举办“新移民研讨交流会”、“华夏心·狮城情”文艺晚会、“华夏营”等活动,更广泛的接触新移民,提高对事工的认识。
新移民走入教会,为教会带来新契机和气象,也丰富了教会生活。新移民是教会的生力军,是各堂会近年人数增长的重要因素。有的新移民信徒成为教会的领袖,有的更加入全职服侍的行列,担任教会的行政及教牧同工,让我们为此而感恩。
家庭事工
本于对姐妹课题的关注,华文部在2003年首办了姐妹研讨会。隔年举办弟兄研讨会,关注弟兄面对的难处。随着时间的发展,从每年姐妹研讨会或弟兄研讨会轮流交替举办,发展成为每年8月举办老幼咸宜的聚集 —— 家庭研讨会。研讨会藉着探讨婚姻与家庭的切身课题,帮助参加者掌握维系家庭关系的技巧,建立符合圣经的价值观,教导信徒如何建立基督化家庭。在这个婚姻与家庭均受到极大冲击的时代,让教会成为中流砥柱,信徒婚姻稳固、家庭强韧。
儿童事工
纵然华文教会受到语文政策的影响,面对年轻一代倾向于参加英文堂会,华文教会并未退缩,反而关注下一代培育的事工。有鉴于此,华文部成立儿童事工委员会,协助堂会继续开展儿童事工。
委员会早期设立网站,让堂会共享教材和事工的点子。委员会多次召集堂会儿童事工的负责人,集思广益相互鼓励。近几年委员会看到师资的重要性,每年与机构联办儿童老师培训,旨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。为了帮助较弱小的堂会,委员会把堂会联系起来,联办儿童营会,让这些堂会的小朋友收益。
教导事工
华文部的信徒夜校课程,已经持续了近30年。夜校课程一年四季,每周一晚间在圣安德烈座堂开办研经课程,让信徒有机会系统性地深入学习圣经。
除此之外,教区定期开办领袖装备课程和特别讲座,不单为堂会栽培读经员和敬赞主领,更藉着特别讲座,让信徒有机会触及课题,进深对信仰及神学的认识。另外还有关怀辅导课程,针对信徒生活的实际需要,给予装备和建立。
合:合一与展望
信徒领袖委员会
为了加强平信徒与教区的联系,华文部在2002年成立了信徒领袖委员会,定期召开会议,商讨堂会如何彼此支援、相互配搭,以协助推动教区的联合事工。这10多年来,委员会除了定期举办信徒领袖交流会,还主办过诗班交流会、发起单身事工、协助建立华文部的网站等。在华文部欢庆50周年的时刻,更期待有信徒领袖的参与,和牧者一同探讨教会接下来当如何发展,共同勾画愿景。
结语
华文部在1970年开始,从最初的六个堂会发展到今天的22个堂会,5000多名会友。成立之时,仅八位牧师,目前已有28位牧师。各堂会的传道同工共66位。经过这50年的发展,事工覆盖广泛,也有一定的规模和体系。这个过程,反映了教会在不同时代的面貌和变迁,更印证了上帝的信实与恩典!每一代的牧者、领袖和信徒,无论堂会的大小强弱,在彼此配搭、互相扶持中,同心建造、携手迈进。身为其中的一份子,让我们一同踏上恩典之路,毅然勇敢地向着标杆前进!
摘自《星马教声》第446期